以爱为翼助梦远航,公益实践赋能未来
---2024-2025年度“云南阳光助学—希望之星”
项目成果综述
自2017年启动以来,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与云南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携手,持续实施“云南阳光助学—希望之星”项目,聚焦受艾滋病影响大学生群体,通过“经济资助+能力建设”双轨模式,已连续开展七轮帮扶。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,第七轮项目精准覆盖云南4个州市7名受助学生,在经济支持、社会融入与公益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,为特殊群体“用知识改变命运”注入强劲动力。
项目背景:深耕七载,点亮希望之光
作为基金会长期重点支持的公益项目,“阳光助学—希望之星”始终以“缓解经济压力、提升综合能力、促进社会融合”为目标。2024-2025年度,项目延续“精准化、可持续”原则,资助对象涵盖德宏等四地州受艾滋病影响大学生,通过“资金保障+义工服务”的闭环设计,助力学生克服困境、成长成才。云南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依托妇联系统三级联动机制,确保项目执行规范高效,成为基金会公益实践的公益示范项目。
主要成果:经济资助强基,公益实践赋能
精准资助纾困,筑牢学业基石。项目严格按照每人4800元/年标准,分两次通过妇联系统直达学生账户,实现“补助精准到人、资金透明高效”。经济压力的缓解让学生得以专注学业,多数受助者成绩优良,其中2名学生获校级奖学金,1人参与省级科研项目,为“知识改变命运”奠定坚实基础。
义工服务提质,践行“助人自助”
项目创新性将“资助”与“赋能”结合,要求受助学生每年开展不少于3次义工服务。2024-2025年度,7名学生累计完成服务28次,人均达4次。
服务内容涵盖专业赋能社会: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社区义诊、糖尿病健康指导,法学专业学生进校园普法宣讲;爱心传递基层:参与“新生入学志愿服务”“敬老院陪伴”“电子医保卡使用培训”等民生服务;创新助农实践:结合乡村振兴需求,协助开展“科学支农”“直播助农”活动,助力农户增收。通过实践,学生社会交往半径显著扩大,责任意识与感恩精神深度培育,实现从“受助”到“助人”的蜕变。
项目社会影响:小项目释放大能量,反歧视氛围日益浓厚。项目以“微光成炬”的效应,在两个维度彰显公益价值个体成长维度:受助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,从“被动接受帮助”转变为“主动回馈社会”,自强意识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。正如一名学生在总结中写道:“补助让我安心读书,义工服务让我懂得‘被需要’的意义。”社会融合维度:基金会与妇联系统构建“中心统筹、妇联落实、学生参与”的协作机制,通过精准帮扶与公益示范,传递“消除歧视、平等包容”理念。项目实施以来,受助学生所在社区对艾滋病影响群体的接纳度提升,相关科普宣传覆盖超2000人次,为社会和谐注入温暖力量。

云南妇幼代表马丽君老师表示,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在稳定现有资助规模的同时,探索全学段支持体系;同步跟踪已毕业受助生就业情况,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与创业资源对接。
从经济资助到能力建设,从个体帮扶到社会倡导,“阳光助学—希望之星”项目用行动诠释“公益为民”初心。未来,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将继续携手社会各界,以爱为翼,为更多受困青年点亮梦想之光,让“助人自助”的种子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,共同书写包容、温暖的社会发展新篇章。
供稿:李芸芸
责编:袁继征
审核:刘中夫